第846章 全无顾忌,巴国入场
荣耀与忠诚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846章 全无顾忌,巴国入场,人在春秋,我真的不想穿越啊!,荣耀与忠诚,久久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说到底,驱使行动起来的最好养料就是有利可图,能够获得好处的情况下,并且好处是肉眼可见,谁还会懒散呢?
“全部迁徙走吗?”中行吴问道。
楼令颔首道:“楚人仍旧待在楚地,他们只会一直反抗。将他们迁徙到晋地,再分散进行安置,势单力孤会安分很多。”
邯郸旃全神贯注在听。
分散安置?
当前对俘虏的安置讲究集中,也就是基本丢到农耕区或矿区劳作,风险系数其实一点都不低。
只不过,诸夏这一边没有爆发过大规模的奴隶起义。
不是诸夏这边没有奴隶时代,各个封建王朝的大小家族也有很多家奴,只是在诸夏这边当家奴的待遇普遍不是太差,相反多数自由民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。
人都是要对比,只要有人比自己还惨,多少会认为自己过得还算不错。不到真正绝望的份上,谁愿意提起脑袋干丢命的事情?
姬周忽悠殷商的奴隶军起义,不是奴隶自主起义,起义后的指挥权也不在奴隶手上。
其他的封建王朝,可能是底层活不下去暴力乞活,随后形成了武装集团,只是他们的努力一定会被窃取。
从商末算起,一直到满清被终结统治,底层起义没有被窃取胜利果实的只有一次,那便是朱八八建立了大明王朝。
怎么刘季不算的吗?他还真的不算底层。
先不提老刘家有多少家产,反正老爹够给四儿子买个官职,后面娶了老婆也获得一个颇有资产的老丈人。
一旦做过前朝的官,不管官职大小,哪里算得上是真正的底层呢?他们的人脉还在就是一项真正底层没有的资本。
而多数的王朝更迭,最后夺取江山的人,九成九全是前朝的官。
一度差点开创顺朝的李自成,他也吃过老朱家的俸禄,真要是成为开国之君,是不是底层的出身有点不好定义。
一个天大的事实,排除掉足够逆天的人物,出身于底层意味着没有学习知识的渠道。这样的人聪明也只会是一些小聪明,哪怕一时间掌握雄厚的资本,不经意间就要被人算计死了。
从朱元璋往上数,所有开国之君都当过前朝的官。
朱元璋固然是先消灭竞争对手才对蒙元发起灭国之战,打内战消耗的时间与将士伤亡数量要比打蒙元多得多,谁敢说不是完成驱逐胡虏再造中华?加上朱元璋没有吃过前朝的俸禄,自然就是历朝历代开国之君中的得国最正了。
讲实话,楼令对于要不要成为开国之君,属于是可有可无。
应该说的事情是,其实楼令大多数时候是被推着走,每一个阶段都会产生新的理想,真不是魂穿到春秋时代就铁了心想坐上君位。
如果晋国的环境允许,楼令更想由晋国来完成大一统。
非常可惜的事情是,晋国有完成大一统的实力,政治架构却是不允许。
什么政治架构?
就是卿大夫与国君形成了分庭抗礼的格局,并且一国之君所掌握的实力越后面越弱于卿大夫;各个卿位家族有仇没仇另算,必然会因为追逐利益而爆发矛盾,不好说什么时候就两家或多家分阵营干起来了。
这样的国家哪怕是有一天完成大一统,在大一统完成之后的不久,用不着那些失败者起事,各个卿位家族必然会干分裂国家的操作。
所以了,大一统总是要配套中央集权,中央无法集权之后,国家分裂是必然的结果。
“南方需要迁徙的楚人约是二十万。这是多数楚人逃亡之后,能够找到并控制的数字。”楼令其实挺满意,光是搬空了楚国的都城圈,楚国除非另寻新都,要不然没有二三十年的时间恢复不过来。他继续往下说道:“西北这一边,追求的一样是搬空。你们认为可以迁徙走多少楚人?”
邯郸旃和中行吴没有第一时间回答。
楚国到底是有多少人口?楚国君臣不会知道,外人也全是靠猜。
根据一些史书的片段,后人推测春秋中后期的楚国大概是二百八十万到三百六十万之间。
那么,春秋中期的晋国有多少人口?没有吞并赤狄之前约是二百八十万,吞并赤狄上升到三百二十万左右。
等楼令掌权之后,晋国不止是开启了快速扩张的通道,连带人口也是一再暴增。
前后几次跟楚军大战获胜,给晋国增加了将近三十万的劳动力。
楼氏推动狐氏回归,晋国多了一个中等家族,狐氏给晋国增加了十多万人口。
更后面,楼氏吞并了林胡,再从白翟、秦国一再获得人口,又给晋国增加了将近五十万的人口。
因此,楼氏也从治下的原本二十多万人,快速膨胀到超过八十万人。
现如今仅是计算人口,将奴隶算进统计数量,晋国各家族以楼氏的人口最多,也就是已经超过了郤氏。
只是,春秋以及各个朝代不将奴隶算在人口范围之内,各朝代对可征召兵源的统计方式也不一样。
春秋时期只将“大夫”、“士”、“徒”和“羡”算进可征召兵源范围。
战国的可征召兵源再次扩大,可是仍旧没有奴隶兵。
两汉的可征召兵源是良家子,其他人可没有入伍的资格;唐朝则是先限定在府兵,后面在李隆基的操作下变成募兵制。
两宋有两个渠道获得兵源,禁军就是世代当兵,另一个渠道是号召“效用”入伍。所谓的“效用”就是志愿兵,可他们又不在兵部的册子上。
到明朝创建了兵户这个阶级,可是到后面最能打的变成各个将军的私兵。
满清在征召兵源的变化更多,用三言两句来说,便是一开始“八旗”是主力,配合一定数量的“绿营”。后面“八旗”不再顶用,变成“绿营”一度成为主力,更后面“绿营”变烂,征募的“乡勇”变成主力。到“乡勇”成为主力的那一个阶段,其实就是已经步入军阀割据的时代,像是湘军就交替着淮军充当满清的主力。
楼令能够肯定的一件事情就是,楚国的人口分布跟晋国差不多,几个地理环境不错的平原人口最为稠密。
那样一来,汉江平原和南阳盆地一定是生活着数量不少的楚人。
这一次,晋军直插楚国都城圈子,实际上并未爆发大规模的战役。
晋军对“郢”外城墙的夺取是一鼓而下,城内也没有爆发太激烈的交战,后面攻打宫城受限参战兵力数量,打得很惨烈没有错,死伤数量却是有点少了。
由于晋军先期是直奔楚国都城而来的关系,其它区域也就没有晋军的存在。
等楼武率军从郑地南下那一会,其实汉江平原的楚人在得知都城陷落就展开逃亡了。
那些逃亡的楚人并非事先约定,基本就是一群无头苍蝇,来回转悠的人不少,好些奔着南阳盆地而去,更多散进山林之中。
当时的士鲂手里只有一个“师”的兵力,他很聪明地选择要道设立关卡,要不然后面哪有二十万楚人给晋军去抓啊。
楼令来南阳盆地,一路上看见不少正在逃亡的楚人。
这些从南阳盆地向汉江平原跑的楚人,他们即便抵达汉江平原也会被集中控制,上了分批送往晋地的名单。
如果楚人向西边逃,只要晋国夺取楚国西北部的决心不变,他们一样不算逃出生天。
中行吴率先反应过来,霍地站起来:“我先去部署关卡拦截楚人。”
再不设卡,楚人可就要跑光了。
巢国一开始有个将近两万的人口,轮到楼令再次去灭掉巢国,怎么全国会变成不到五百人口的国家?简单就是因为几次战乱让多数巢人展开逃亡。
邯郸旃愣了一下也反应过来,向楼令告了个罪,去干同样的事情。
这些晋国的卿大夫就没有想过会不会激得楚人反抗。
其实,他们还真不用担心。
有实力抵抗的楚国各个家族龟缩到城池里面。
展开逃亡的楚人,他们很难形成一个组织,出现反抗也是被成建制的晋军纷纷消灭的下场。
乌合之众为什么是乌合之众?其实就是输在制度上。
哪一天挂名正规军却被乌合之众摁着打,只能说名曰正规军却在制度的执行上已经彻底烂掉了。
楼令等了约两刻钟。
在等待的期间,楼令翻阅了汇集上来的战报。
可能是事发突然的关系,无论中行吴还是邯郸旃,他俩打得都挺乱。
那种乱是什么情况?大概就是不存在主线,有点碰到什么事再临时处置的意思。
其实,乱就对了。
他们有卿大夫的身份,家大业大可以平时管着不少人,问题是缺乏独立自主完成任务的经验啊。
人与人之间存在区别,作为一名将领可以统率的军队数量一定存在上限,多数将领麾下有个三万就算达到上限,他们还能被称为良将;有的将领统兵上限可以达到十万,到这份上可以称为帅才;一旦有能力指挥数十万人的交战,他们便是帅才中的良帅;人类历史上有能力指挥百万大军的人,两只手指其实数不完。
邯郸旃和中行吴缺乏经验,他们接到命令过于突然,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完善作战计划,能不走一步算一步吗?
“难怪两个月过去才进军到汉水中游了。”楼令说完看向楼武,问道:“你一路过来顺利吗?”
楼武待了那么久的时间,可算第一次开口讲话:“回父亲,我……感觉还挺顺利的。”
当然会有战报送到楼令手上,只是并不那么详细。
楼武这边遭遇的情况跟中行吴、邯郸旃不太一样。
从哪里北上,走什么路线,楼令事先给楼武进行好了规划。
在走之前,楼武还拿到了一大批盖上楚君印玺的工具,他利用这些工具来劝降,其实是成功让不少城池不战而降了。
不是那样子的话,从汉江平原北上的楼武所部,怎么可能快速抵达南阳盆地呢。
要知道一点,从“郢”到“下阴”都算是汉江平原的地界,而汉水两岸的城池极多。
真要是楼武一座又一座城强攻过去,不可能两个月内打穿,可能攻下一座城池都不容易。
“他们慑于父亲的威名,没有进行抵抗的决心。”楼武不是在拍马屁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