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夫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38章 肖承功的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工作……,四合院局外人,高夫,久久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六月的万盛,空气中还带着一丝早夏的燥热,但更深层的是矿区特有的、挥之不去的煤尘气息。
肖承功踏足这片土地时,它刚刚从“南桐矿务局”更名为“万盛区”不过三个月。
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——这里曾是川东南的煤铁脊梁,为抗战熔炉源源不断输送过滚烫的血液,靠近长江上游工业心脏的地理优势,让它功勋卓着。
那条蜿蜒伸向渝州的货运铁路,曾是它生命活力的象征。
然而,“万盛”之名背后,是资源日渐枯竭的无奈与落寞。曾经的轰鸣与喧嚣,正被一种沉重的寂静所取代。
肖承功,这位被中枢寄予厚望的“治理能人”,带着近乎神圣的使命感空降至此。
他不是来凭吊过去的辉煌,而是要在这片看似“山穷水尽”的土地上,劈开一条新路。
半年时间,他雷厉风行,交通连线打通了闭塞的筋脉,500万吨水泥建材项目奠定了工业转型的基石,石林风景区项目则点亮了绿色发展的希望。
到十二月底,这位年轻区长已赢得了全区二十三万干部群众的心。
三个重点项目步入正轨后,他果断放手,交由班子其他成员负责,自己则退居幕后,把控宏观、收紧钱袋——组织原则是集体决策、民主集中,他肖承功再能干,加上全力支持他的老书记老刘,也不过“两百多斤两个人”,万盛的腾飞,需要整个班子的合力。
至于外界风传的“清源行动”?肖承功心里门清。
南桐煤矿已是昨日黄花,那点残存的铁矿更是贫瘠得可怜,早已封存。
这倒让他想起父亲肖镇多年前在大西北搞钾矿实验时斩钉截铁的话:“能用外汇买来的原矿,就别急着糟蹋咱们地底下的宝贝!留给子孙后代的资源,能多留一天是一天!”
当时有人心疼宝贵外汇买原矿,肖镇直接怼了回去:“又不是花黄金!用咱们的工业品换人家的矿石,天底下还有比这更划算的买卖?”
那场会议,肖镇用他那标志性的“吹风机”模式,硬是说服了所有人。
这个时空里的肖镇,看似东一榔头西一棒槌,从大烟花到钢铁、汽车、轻工品,像个“工业渣男”。
直到北方那个庞然大物轰然倒塌,世人才惊觉,这位“工业科研魔术师”早已在不知不觉间,为华夏编织了一张轻重并举、门类齐全的工业巨网。
真正触碰万盛“资源枯竭”这块顽疾的时刻,是在1993年的这个岁末。
肖承功到任不过半月,就秘密启动了另一项工作——通过父亲在学术界的深厚人脉,一支由矿业大学顶尖专家组成的精干勘探研究团队悄然进驻。
几个月来,他们跋山涉水,足迹遍布万盛周边的南川、綦江、桐梓,甚至更远的邻省区域。
肖承功深知,没有新的产业支柱,万盛难言真正复兴。
他手里握着1.5亿美元(折合人民币近10多亿)的庞大发展资金,羡煞旁人,省城那些公子小姐眼红得发烫,但其中相当一部分,他谨慎地按在专用账户里,纹丝未动。
他在等一个答案,一个足以支撑万盛未来的答案。
朴素的区办公楼会议室 , 1993年12月22日。
会议室窗户擦得透亮,却难掩陈设的简朴。
长条会议桌旁,区委书记老刘、区长肖承功以及几位核心班子成员正襟危坐。
空气中弥漫着期待与一丝凝重。肖承功前一天特意电话召回了所有在外公干的班子成员,语气不容置疑:“有份重要调研报告,关乎万盛根本,务必回来一起听。”
门被推开,矿业大学勘探研究团队的领队,头发花白的孙教授带着几位风尘仆仆的助手走了进来。
肖承功立刻起身,热情地迎上去握手:“孙教授,各位专家,辛苦了!一路奔波,快请坐!”他亲自给专家们倒上热茶。
“肖区长客气了,职责所在。”孙教授声音洪亮,带着学者的严谨。
他展开厚厚一沓报告,投影仪的光束打在幕布上,复杂的图表和地质剖面图呈现出来。
“肖区长,刘书记,各位领导,”孙教授推了推眼镜,指向图表核心区域,“经过我们团队近半年的详细勘探和综合研判,结论很明确:万盛本地的优质煤炭和铁矿资源,确已进入枯竭期,开采价值极低,强行续命得不偿失。”
主管工业的副区长王强眉头紧锁:“孙教授,一点希望都没有了吗?哪怕是小规模……”
孙教授果断摇头:“王区长,不是规模问题,是‘质’和‘量’都跟不上了。南桐剩下的煤,热值低、含硫高;铁矿更是贫矿中的贫矿,选矿成本远超其价值,封矿是明智之举。”
会议室的气氛更沉了一分。肖承功面色平静,只是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,示意孙教授继续。
“但是!”孙教授话锋一转,激光笔指向周边区域的地图,“重点在于‘周边’!我们扩大了勘探半径。綦江、南川方向,发现了相当储量的中低热值煤,虽然品质不如鼎盛时期的南桐煤,但储量可观,完全具备规模化开发的基础!更重要的是,”
他的激光笔猛地指向黔北方向,“贵州桐梓一带,我们发现了储量巨大、煤质相对优良的无烟煤和动力煤!
品位远超万盛本地残存资源!而且,这一区域的煤层气(瓦斯)资源潜力巨大!”
“煤层气?”分管安全的副书记李卫东敏锐地捕捉到这个词。
“对!”孙教授肯定道,“这是一种宝贵的清洁能源,同时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。如果综合利用,价值巨大!”
肖承功眼中精光一闪:“孙教授,您的意思是,万盛虽然资源枯竭了,但我们可以成为周边资源的‘加工中心’和‘转化中心’?”
“正是如此,肖区长!”孙教授赞许地点头,“依托渝州这条货运铁路和即将完善的交通网络,万盛的地理位置优势依然存在。
我们缺的是‘源头’,但不缺‘通道’和‘加工能力’!
关键在于,要发展高附加值、技术密集型的深加工产业,把运进来的‘原矿’变成高价值的‘产品’走出去!”
刘书记一直默默听着,此时缓缓开口,声音沉稳:“孙教授,这思路很好。但具体做什么?怎么起步?我们万盛底子薄,经不起太大的折腾。”
“这正是我们报告的第二部分重点。”孙教授切换了幻灯片,画面变成了复杂的化工流程图和发电厂模型,“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,我们强烈建议:煤化工和电力!而且是环保、循环、高效的煤化工和电力!”
他详细解释了利用中低热值煤进行气化,生产合成气,进而制造甲醇、烯烃、化肥,甚至精细化工产品的技术路径;以及配套建设大型环保坑口电厂,利用煤矸石、煤泥和煤层气发电,实现能源梯级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式。
“技术可行吗?”肖承功问到了关键。
“技术路线在国际上是成熟的,尤其在德国、美国已有成功范例。
国内的复兴能源集团就有相应的成熟领先技术。
难点在于大型化、国产化和成本控制,这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。”孙教授坦诚道。
这时,会议室门再次被敲响,秘书引进来几位西装革履、气质精干的人士。为首的中年人微笑着递上名片:“肖区长,刘书记,各位领导好。我们是港城兴业国际咨询公司的项目组,受肖区长委托,关于《国际煤化工产业调查报告书》的最终汇报,我们按时抵达。”
肖承功起身握手:“辛苦了,张总监。时间刚好,请坐,一起听听孙教授的结论,然后你们补充国际视角。”
兴业国际的张总监团队迅速落座,打开笔记本电脑。在孙教授结束汇报后,张总监接过了话头,他的普通话带着港味,语速很快,信息量巨大:
“肖区长,各位领导。我们这份报告,详细梳理了全球主要煤化工强国(德、美、南非)的技术路线、市场现状、政策环境和未来趋势。
核心结论与孙教授团队高度一致:煤化工是煤炭资源地区转型的战略选择,但技术门槛高、投资巨大、回报周期长。
国际巨头如巴斯夫、沙索(Sasol),其成功秘诀在于:持续的巨额研发投入、一体化的产业链布局、严格的环保标准以及强大的政策支持。”
他调出几张对比图表:“我们特别分析了几个与万盛资源条件(依赖外部中低质煤)相似的海外转型案例。
成功的,无一例外走的是‘产学研用’紧密结合、政府强力引导、聚焦细分高附加值产品(如特种蜡、高端润滑油基础油、特定溶剂)的路线。
失败的,往往是盲目上马基础大宗品(如只生产甲醇),缺乏技术消化能力和成本控制,最终被市场淘汰。”
张总监的目光扫过在座的每一位领导:“所以,我们的建议是:起步必须高起点,聚焦技术研发和高端产品;必须捆绑电力,实现能源自给和成本优势;必须得到持续的政策和资金护航。*这是一场马拉松,不是百米冲刺。”
两份报告,一份来自国内顶尖学府的实地勘探,一份来自国际视野的专业咨询,如同两块拼图,严丝合缝地勾勒出万盛未来的轮廓——艰难,但充满希望。
会议室里只剩下翻动报告纸页的沙沙声和沉重的呼吸。
接下来的七天,万盛区委区政府的这间朴素会议室成了思想碰撞的熔炉。
班子成员们吃住几乎都在区里,反复研读两份报告,激烈争论,反复推演。
王强副区长忧心忡忡:“肖区长,刘书记,想法是好的,可这摊子铺得太大了!
煤化工、发电,还要搞研发?动辄几十亿的投资啊!我们这点家底,万一有个闪失,万盛可就真爬不起来了!
不如先集中力量搞水泥建材,或者把石林旅游再做大点,稳当!”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