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吃油醋拌面的徐津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第111章 残缺的世界,求生从种田开始,爱吃油醋拌面的徐津,久久小说网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/畅读/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,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。
图书馆的角落成了袁方暂时的避风港,也成了他榨取学院“好处”的矿坑。连续几天,他都如同最饥渴的拓荒者,一头扎进那片被主流学员遗忘的、堆砌着基础知识的偏僻书架群中。生命之泉的凝神露按时服用,苏教授安排的恢复性精神力引导也配合进行,但他把一切能挤出来的时间,都消耗在那些冰冷厚重的书籍和能量拓印本上。
身体的疲惫和精神海的枯竭感如影随形,阅读的速度慢得令人发指。每一个陌生的术语,每一个复杂的理论框架,都像是横亘在废土上的巨大裂隙,需要他耗费巨大的心神去理解、去跨越。头痛成了常态,眼睛干涩发胀,但他强迫自己坚持下去。指尖在粗糙的纸页上留下汗渍,在冰冷的能量拓印屏上留下指痕。他像一个在沙漠中跋涉的旅人,贪婪地汲取着每一滴知识的甘露,哪怕这甘露苦涩难咽。
《灾变纪元前社会结构图谱》让他看到了一个繁荣到匪夷所思、却又因内部倾轧而脆弱不堪的旧世界轮廓。《基础源质理论导论(修订版)》则为他推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,那些关于能量本质、异变规律、精神与物质交互的阐述,如同黑暗中闪亮的星辰,照亮了他对自身“万物有灵”天赋的懵懂认知。他意识到,源质视野不仅仅是“看”,更是一种深层次的感知与沟通,其潜力远非他之前摸索的皮毛可比。这让他对恢复力量更加渴望,同时也更加警惕——学院对他的“研究”,恐怕正是基于此。
然而,当他开始深入翻阅那本泛黄的《世界地理志·残卷》以及书架上能找到的所有相关地理文献、探索报告时,一种越来越强烈的不协调感攫住了他。
起初是疑惑,接着是惊讶,最后变成一种沉入冰窟般的寒意。
所有的地图,无论是旧世界遗留的印刷品,还是灾变后由学院勘测队绘制的能量拓印图,都呈现出一个令人极度不安的共同点——它们都是残缺的。
地图的边界,无一例外地终止于锈河汹涌浑浊的水域。
锈河,这条如同巨大伤疤般贯穿废土的生命线(或者死亡线),在地图上被描绘得极其详细:它的主流、支流、流经的主要废墟节点、已知的危险区域、以及依托它建立起来的几个大型幸存者基地(包括他们脚下的“磐石”基地)……所有细节都清晰可见。
但锈河之外呢?
没有。
一片空白。
或者说,是浓得化不开的、象征“未知”或“未探索”的混沌阴影。
袁方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地理资料。旧世界的地图清晰描绘着七大洲四大洋,雄伟的山脉,广袤的平原,浩瀚的海洋……那些名字如同传说:太平洋、喜马拉雅、亚马逊、撒哈拉……但在灾变后的地图上,这些辉煌的图景被粗暴地抹去,只剩下锈河及其周边有限区域被小心翼翼地标注出来。
他找到几份学院探索队的报告拓印本。报告内容详尽描述了在锈河流域内遭遇的变异生物群落、危险的辐射畸变区、以及与其他小型幸存者团体的接触(或冲突),字里行间充满了谨慎和风险提示。但当报告涉及到“向x方向进行边界探索”时,描述往往戛然而止,或者语焉不详地用“遭遇不可逾越的能量乱流\/空间畸变”、“探索队信号中断,判定全员遇难”、“环境参数急剧恶化,超出生存极限,被迫返航”等冰冷的语句一笔带过。
没有描述,没有地图,没有结果。
仿佛锈河不是一条河,而是一道环绕着整个已知世界的、无法跨越的叹息之墙。墙内是他们挣扎求生的方寸之地,墙外……是不可名状的虚无,或是比废墟和变异体恐怖千百倍的绝境?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